新华网北京8月23日奥运专电 (记者史春东)在1984年第7届纽约残奥会上,二十多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亮相,不论是参赛人数、项目、还是比赛成绩,均不曾引起太多关注。时隔28年,面对第14届伦敦残奥会,中国军团将以金牌榜卫冕、领跑第一集团军的身份出现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上。
回首这28年,中国代表团创造了参赛项目从无到有,奖牌数由少到多的奇迹。2012年伦敦残奥会即将拉开帷幕之时,让我们重温那一段段振奋人心的时光。
零起步:中国坚强前行
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起步晚,进入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更晚。当第一届残奥会在罗马举办后24年,中国人的身影才出现在纽约第七届残奥会的赛场上。
首次代表中国队参加残奥会的盲人平亚丽,如今已年过半百,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那年我才二十出头,我们去美国前,残联的领导人拉着我的手说,平姑娘好好地比赛,你们是去开路的,要是夺了奖牌,今后残疾人体育工作开展就更好办了。当年,我们是啃着馒头,喝着开水去备战比赛的!”
那届残奥会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名运动员参加,争夺900枚奖牌。而中国代表团的人数仅为24人,只参加了田径、游泳和乒乓球3个大项。
最终,中国代表团以2金13银9铜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23位。两位盲人姑娘平亚丽和赵继红在女子B2、B3(视力障碍)跳远比赛中获得了金牌,她们比“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还早一个月。位居奖牌榜第一名的美国队以101金91银84铜的成绩遥遥领先。在残奥会征途上,中国人从零做起,对外交流基本上是空白,参加项目少、参赛选手的经验更少。平亚丽回忆说,国际比赛规则不清楚,临上场了才通过翻译知道了怎么去做,真是两眼一抹黑。
1988首尔(汉城)第八届残奥会上,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53名运动员参赛,设有16个大项、729个小项。美国和东道主韩国派出了四五百人的参赛队伍,两百人以上的代表团也有五六个。中国代表团有43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游泳、乒乓球和射击4个项目的角逐,射击项目仅有1名运动员参赛。
当年的中国军团选手人数少、缺乏训练、国际比赛经验不足,要与世界强手较量,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代表团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然而,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却显示了特有的坚强与力量。在那届残奥会上中国队夺得了17金、17银、10铜,并有11人次破世界纪录,从此翻开了残奥会征程的新篇章。
大突破:中国“小荷才露尖尖角”
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中国队获得11枚金牌,位居第12;四年后的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中国队获得16枚金牌,位居第9;在之后的2000年悉尼残奥会,中国队以34枚金牌上升至第6位。
而历史的突破发生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了141枚奖牌,其中有63枚金牌,位列第一。这是中国队第一次在一届残奥会上奖牌总数超过100枚。
中国获得了北京残奥会的举办资格后,对推动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北京残奥会前建成的中国残奥中心,由近二十个馆场组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残疾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这为中国军团冲顶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派出332名运动员参赛,人数规模是第一次参加残奥会的13倍多。这场在家门口的比赛,中国代表团以211枚奖牌、89枚金牌的成绩,捍卫了奖牌榜第一的荣誉。
中国残奥会代表团从无到有、从第23位到第1位的跨越,正是我国不断提升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过程,更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对“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残疾人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四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新人辈出出,一批年轻选手成为了中国队参加残奥会的骨干力量。
1988年出生的王晓福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这名独臂“泳王”还担任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满20岁的举重运动员石珊珊首次参加残奥会就名列第五;而只有十七八岁的五人制足球队的小伙子们则为中国队献上了一枚银牌。
1992年出生的许庆参加2004年雅典残奥会时仅有12岁,是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位。4年后的北京残奥会,这名游泳小将一举夺得4枚奖牌,其中3枚都是金牌。当记者在出征伦敦队伍中再次见到他时,他却感慨地说:“我已是第三次参加残奥会了。现在队伍里比我更年轻、成绩更突出的选手越来越多。”
此次伦敦残奥会,中国军团的平均年龄比北京残奥会小了将近1岁,接近一半的选手都是首次参加残奥会。
28年前,中国代表团站在残奥会的山门口,只能翘首遥望高耸入云的顶峰。有谁曾预料到,这群坚忍不拔的攀登者终有一天站在山巅傲视群雄!